带您全方位了解无线充电的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案例 > 行业资讯

无线赋能

无限可能

400-850-9189

立即咨询

AUV水下机器人无线充电技术:开启海洋探索的“永动机”时代

发布时间:2025-05-09 09:58:52 流量次数: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需求激增,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已成为深海探测的核心工具。然而,传统AUV依赖电池供电,续航能力有限,频繁返航充电严重制约了作业效率。近年来,无线充电技术的突破为AUV提供了“水下永动”的可能,这一技术革新正在重塑海洋开发的未来图景。

 

无线充电如何“穿透”海水屏障?

水下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和磁共振耦合原理。前者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线圈的磁场变化传递电能,后者则利用共振频率匹配实现高效能量传输。由于海水具有导电性,电磁波衰减严重,研发团队通过优化线圈结构、提升传输频率(如采用kHz-MHz频段)以及引入自适应阻抗匹配技术,成功将电能传输效率提升至85%以上。例如,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开发的系统能在1米距离内实现3kW功率传输,足以满足中型AUV的充电需求。

 

从实验室到深海:应用场景爆发

在海底油气田,配备无线充电站的AUV可长期驻留,实时监控管道安全;挪威Equinor公司已在北海油田布设充电基站,使机器人巡检周期从3天延长至3个月。科考领域,中国“潜龙”系列AUV通过布放式充电桩,在南极冰盖下连续工作30天,绘制出高精度海底地图。军事上,美国“蓝狼”项目将充电网络与水下监听系统结合,构建起全天候战略防御网。环保领域,日本团队在福岛核电站周边部署充电型AUV,实现放射性物质浓度的动态监测。

 

技术攻坚与商业化进程

尽管前景广阔,水下无线充电仍面临多重挑战。200米以深的高压环境要求设备具备钛合金密封外壳和柔性聚合物防水层;盐度、温度变化导致的能量损耗需通过智能算法实时补偿。挪威Wärtsilä公司推出的商业化充电坞已通过DNV-GL认证,可在3000米水深稳定运行,单次充电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60%。市场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水下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突破12亿美元,覆盖能源、科研、国防等多元领域。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中,水下无线充电技术不仅解决了AUV的能源桎梏,更催生了“海底充电网络”新业态。随着材料科学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未来或出现跨介质无线充电系统,实现AUV在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的持续作业,真正开启人类探索深蓝的“永动机”时代。

 


最近文章

TOP
  • 在线咨询
  • 400电话

    400 850 9189

  • 官方微信

    二维码

  • 免费通话